兴趣是一种有积极作用的意识倾向
,
这种意识倾向必须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在《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
,
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创设与课堂内容相应的情境
。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因此:
一、创设情境
,
激发学习兴趣
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电教手段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能生动、具体、形象地把某些社会情境“迁移”到课堂上来,把学生带入特定的社会时空,使学生入境动情,学得生动、活泼、有兴趣。如教学《我身边的交通安全》,新课一开始就播放一组“因违反交通规则而造成重大交通事故“的录像,让学生带着一种无比高涨的激烈的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的情境。同时也受到深刻的教育,懂得注意交通安全是多么的重要,增强交通安全的意识。又如,《荧屏前后》一课,通过录像把电视工作者的劳动与电视节目的密切关系在课堂上展现出来,例如:把最近的
5.12
四川汶川地震的部分内容以及今年“六
.
一”儿童节活动的部分内容
播放给学生看
,
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每一个电视节目的播出,都渗透着电视工作者的心血、希望和智慧。他们在平凡而神圣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并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为我们带来了宝贵的精神食粮。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
。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学起源于问,学总是和问题紧紧相连的,且随问题深入。没有问题,就不能激发思维。教学过程中要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提示引导,让学生面对新知识时,能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与技能,通过积极的主动思维活动去解决一个又一个新问题,把学生引进主动探索知识的轨道。如:在教学《寄托着希望的传统文化》一课,新课伊始,就切入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我国民间有哪些传统节日?从而导入课题。紧接着组织学生讨论,引导主动地学习,首先让学生们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过春节?你是怎样过春节的。学生有亲身体验,容易回答,也乐于回答,形成了愉快的教学情境。接着进一步创设问题情境,由老师导入:我们是这样子过春节的,同学们还想不想了解有关春节的其它知识呢?想了解些什么(包括春节与农业生产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于是,学生提出了如下几个问题:
1
、春节期间社会上举办了哪些庆祝活动?
2
、社会上开展了哪些有意义的活动?
3
、少数民族是怎样过春节的?
4
、外国人是怎样过春节的?
5
、农民开始春种,他们种的是什么农作物呢?这样,通过精巧的设问,引导学生多角度展开思维,在深刻认识事物、发展思维的同时,也受到教育,使学生了解社会,并懂得回报社会。这里在创设问题情境教学中,防止了教师的“问”代替学生的“问”教师的“问”没有剥夺学生的“问”的做法,而是培养了学生自觉的、强烈的问题意识,并从“问”中得到乐趣。
二、引学图文,培养学习兴趣
《
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具有大量的图片资料,有社会事物和现象的缩影,又有生动故事情节的传真,也有道德榜样人物的范例……这些图片内容丰富,构图生动。色彩鲜艳,十分直观,形象地补充了教材的文字内容,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和趣味性,不仅能丰富感性认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大有效益的。如《
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
》以图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认真看第一幅图(课本
47
页),讨论图上画的是什么?图上的精彩画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经过学生的讨论,得出这是一幅我国古代的
丝绸之路输出和输入商品的地图,形象地说明了丝绸之路在古代贸易来往中发展的重要作用。由于通过图片的引入,
使学生在新课伊始,就能触及感知学习目标,萌生实现目标的心理倾向,为后续学习培养兴趣。于是,再引导学生看三幅图(课本
48
页),通过学生观察与比较认识到,这三幅图从不同的角度介绍海上
丝绸之路,使学生也了解我国的造船术和航海术曾经领先对古代劳动人们智慧与创造力的崇敬之情。从而也明白了在2000多年前的汗代,一位名叫张骞的人奉命出使西域,为此,我们的祖先用双脚走出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教学时让学生读图学文,图文对比,找出联系,明确结论,进一步形成强烈的想象和牢固的概念。
三、联系实际,提高学习乐趣。
密切联系实际是《品德与社会》课一条很重要的教学原则。“说一说”、“做一做”、“画一画”、“找一找”是《品德与社会》学科教材设计的一大特点。所以《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去观察、去体味社会。适当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创设模拟现实生活的特定情境,让学生充当某种社会角色开展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学习乐趣,也有利于引导学生从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转化为能力。如学完《
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
》后我让学生重走
丝绸之路。由于道路建设的飞速发展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节省了大量的时间。现在请同学们找一张地图,在上面标出丝绸之路的具体位置,并任选一段,按照比例尺测量出它的实际长度是多少,并想一想,按照当时的行走速度,大约需要多少天才能走完全程?如果现在再走一段路,可以利用哪些交通工具,需要多长时间呢?又
如在教学《萝卜的故事》一文时,通过学生阅读清楚地看到虎子和爷爷家种的萝卜获得了大丰收。把卖萝卜的收入的钱除了为家里添置了几样东西后,把剩余的
230
元钱存入信用社。我就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压岁钱或零花钱拿到离家较近的银行或信用社参加储蓄(也可以请家长陪同)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填写存款凭条,做到内容正确。这样,引导学生把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向社会实践延伸,让理性认识回到社会实践中,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认识现实生活,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兴趣色彩,有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所以,作为教师要“顺其童心,投其所好”,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借助形象的插图,为学生提供间接体验社会和实践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乐学、趣学、巧学,让他们在看、听、讲、做等多种综合活动中愉快地,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
力。
|